戴燕:读王国维手书《唐写本切韵残卷》
学界对《切韵》展开热烈讨论,这样的一个学术局面,正是由《唐写本切韵残卷》的印行开启的,如果从这样的一个学术史来看,王国维录写的这一册《切韵》,就不能不说相当珍贵。
学界对《切韵》展开热烈讨论,这样的一个学术局面,正是由《唐写本切韵残卷》的印行开启的,如果从这样的一个学术史来看,王国维录写的这一册《切韵》,就不能不说相当珍贵。
古今学者无不与书册结侣。世人每称先曾祖王国维先生学术博大,几若无涯岸之可望、辙迹之可寻,其实他生前藏书资料存世尚多,一旦厘清原委始末,足以揭示思想、旨趣、行实的伏脉潜流,为知人论学之助。以下试据亲长见告者及本人积年调查所得,拉杂陈述静安先生一生藏书的状况和归宿
“分享美好的理念和生活方式,希望更多人活出美好的生活状态,为大家分享的是爱的美好、是为懂的人们而做,我不需要支持、不要误读!”
王国维生于1877年,1927年去世,初名国桢,字静安,浙江海宁人,一生著作60余种,是近现代史上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。他早年追求新学,把西方哲学、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、美学相融合,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,继而攻词曲戏剧,后又治古史学、古文字学、考古学、敦煌学
上半年太多的公众人物去世,所以总刷到一些笔记,大多数都在探讨:“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不要去追马,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。待到春暖花开,会有一批骏马供你挑选。
其实,七十年前的事情了,那时的人与事,早已经成了“历史”,透过发黄的旧报纸、重新出版的日记和种种回忆录,纷纭的、没有头绪的事件,不时呈现在眼前,看上去杂乱无章,又朦朦胧胧。
在王国维身上,有屈原文学精神的宿命,也有孔子文化精神的宿命。屈原与孔子,都生在一个败落的时代,都代表一种理想化的道德立场,都以“生死抗争”的方式试图匡扶政治拯救世道,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。
古今学者无不与书册结侣。世人每称先曾祖王国维先生学术博大,几若无涯岸之可望、辙迹之可寻,其实他生前藏书资料存世尚多,一旦厘清原委始末,足以揭示思想、旨趣、行实的伏脉潜流,为知人论学之助。以下试据亲长见告者及本人积年调查所得,拉杂陈述静安先生一生藏书的状况和归宿